MakeReal3D助力汽车感知质量静态评价

1、汽车感知质量的概念及意义
客户在与产品直接接触后会对产品质量有主观的、感性的认知,这种认知虽然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基础,却反映了人的真实感受,直接影响购车选择,这种对产品质量感性的认识叫做感知质量。
产品的静态感知质量是客户对产品设计质量的直观感受,是第一手信息。感知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客户对产品的购买决定,决定了使用满意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口碑。正是因为感知质量直接面对客户,它带给客户的印象最深刻,产生的正效应或者是负效应也最直接。随着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越来越高,产品的理论质量通常都能以各种手段来提高。这些在行业内普遍硬指标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感知质量这一软指标的高低就越体现出价值。

2、评价方式与评分标准

在汽车感知质量评价过程中,汽车评价人员通过观察、耳听、操作及身体接触与感受等办法,采用主观评价规范及评分标准,对汽车静态方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设计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3、评分标准

10分制,如下表所示。参评人员需认真熟悉被评价汽车的性能及结构,通过多次反复操作被评价汽车后,按照评分标准对评价内容进行打分。

4、静态评价

静态评价是指评价人员在汽车静止状态下,对汽车的外观、居住性、乘降性、使用操作性及视野进行评价。

4.1  汽车正面
a、评价汽车外观是否整洁、大方及美观;
b、整体形状、颜色搭配是否协调统一;
c、是否具有高档、豪华感;
d、是否做工优良、品质高;
e、漆面质量是否优秀,非金属件与车身是否存在色差;
f、进气格栅、保险杠、前照灯、翼子板、发动机罩盖、风挡玻璃及雨刮等是否美观;
g
、车身外观间隙大小、均匀性及平面度是否协调。

4.2  汽车侧面

a、评价汽车外观是否整洁、大方及美观;
b、整体形状、颜色搭配是否协调统一;
c、是否具有高档、豪华感;
d、是否做工优良、品质高;
e、漆面质量是否优秀,非金属件与车身是否存在色差;
f、进气格栅、保险杠、前照灯、翼子板、发动机罩盖、风挡玻璃及雨刮等是否美观;
g
、车身外观间隙大小、均匀性及平面度是否协调。

4.2  汽车侧面

a、评价汽车整体造型是否流畅;

b、车门、立柱及翼子板等是否协调;

c、门槛的稳定感、匹配及造型如何;

d、是否安装装饰条,装饰条外观效果和品质感如何;

e、车身侧面间隙大小、均匀性及平面度是否协调;

f、汽车的接近角、离去角及通过角是否协调;

g、车轮整体的印象是否豪华并具有品质感。

4.3  汽车后方

a、评价汽车保险杠整体印象是否美观;

b、汽车保险杠和周围零件的关系是否协调;

c、尾灯是否华丽、美观及协调;

d、雾灯、反光件等是否存在,个数多少;

e、行李箱与后车窗表面是否整洁、协调并具有品质感;

f、装饰物及标识视觉效果是否美观;

g、后车身外观间隙和均匀性如何,平面度是否协调。

4.4  居住性

居住性是指评价人员分别坐在驾、乘座椅上所感受到的座椅舒适性,居住空间的开放感、压迫感及宽松感等。其主要评价点有:

A、评价座椅H点高度、座椅靠背角、座椅滑动量、座椅调节高度、坐垫与靠背的大小、坐垫面的倾斜、座椅面料的触感、坐垫弹性和弹跳感、支撑性与包裹性、座椅靠背调节范围、头枕前后位置与高度、头枕大小和硬度及其调节范围是否合适;

B、评价汽车头顶空间、膝盖前后空间、膝盖左右空间、腿部空间、脚部空间及地板平整度是否合适;

C、评价前顶盖横梁前后位置、前顶盖横梁高度及仪表板高度是否对驾乘人员造成开放感或压迫感;

D、评价A柱倾斜和仪表板后端位置是否对驾乘人员造成接近感;

E、评价就座位置、窗台线高度、车门肘靠及中央扶手位置是否宽松。

4.5  乘降性

乘降性是指评价人员分别在驾、乘位置进行上下车动作过程中,驾乘人员上下车的通过性和上下车时的危害感。其主要评价点有:

A、评价车顶棚边框高度和A柱倾斜角度对头部通过性的影响;
B、评价B柱位置和座椅靠背形状对躯体及腰部通过性的影响;
C、评价方向盘与座椅之间距离是否合适;评价转向柱形状、仪表板凸出量、座椅滑动量及臀点到前门槛高度差是否对膝盖及大腿部通过性产生影响;
D、评价门槛宽度、前门槛离地高度、前门槛与前地板高度差、车门开启角度及A柱下部(车门铰链)前后位置是否对小腿及脚部通过性产生影响。
E、评价仪表板后端位置、车门边缘尖端及高度是否在乘降时产生危害感。

4.6  使用操作性

使用操作性是指评价人员在驾乘位置评价汽车各功能部件的位置、大小及操作力等是否合适。其中评价人员坐在驾驶位置对汽车使用操作性的评价点主要有:

A、方向盘

a、评价方向盘直径与材质手感、前后位置与高度、左右位置、操作力、调节开关位置及操作空间是否合适;
b、评价方向盘多功能开关是否易识别、多功能开关布置是否合理、喇叭开关位置及按压力度是否合适。
B、组合开关
a、评价组合开关形状、大小及位置是否合适;
b、评价组合开关标识视认性;
c、组合开关操作空间是否合适。
C、踏板
评价各个踏板的踏板位置、高度、间隔、高度差、行程、轨迹、操作力、顺畅性、阻尼感及防滑处理等是否合适。
D、变速杆

a、评价变速杆位置、高度及是否易接近;

b、空挡或在挡时是否影响其它部件操作;

c、形状、大小及操作力与操作行程是否合适;

d、换挡操作时与其它总成是否干涉。

E、驻车制动手柄
a、评价驻车制动手柄位置、高度、操作空间、形状、大小、粗细、操作力及操作行程是否合适;
b、解锁操作是否夹手;
c、操作时与其它总成是否干涉;
d、电子式驻车制动按钮位置是否容易识别及触及;
e、解除或驻车的操作方向、对手指的反馈、手指操作空间及按钮是否硌手或夹手。

F、座椅

a、评价座椅前后调节轻便性;

b、前后调节拉杆与小腿是否干涉;

c、高低与靠背角度调节操作空间;

d、高低与靠背角度调节的识别性;

e、前后及上下调节的范围是否足够。

G、评价点火开关位置、视认性及操作空间是否合适
H、危急报警开关

a、评价危急报警开关位置、操作空间、视认性、形状及大小是否合适;

b、颜色是否醒目;

c、紧急操作时是否干涉。

I、评价车窗开关按键布置

a、手指的操作范围、形状、操作力、适度感及玻璃的升降速度是否合适;

b、玻璃升降是否具备紧急停止性。

J、评价内外后视镜调节力度、手感及位置保持能力是否合适
K、点烟器与烟灰缸

a、评价点烟器操作时与周边部件是否干涉;

b、烟灰缸位置、视认性、手到烟灰缸的操作范围及操作力是否合适;

c、使用时是否与其它操作系统干涉。

L、评价化妆镜位置和个数。
M、是否有盖板及照明灯。
N、天窗

a、评价天窗开启关闭操作是否简明易懂;

b、开度控制是否便捷;

c、有无防虫及降低风噪设计;

d、开关过程是否存在摩擦噪声。

O、钟表
a、评价钟表是否存在;
b、位置和时间调节是否方便。
P、评价其他操作部件的操作性。
4.7  视野
视野是指驾乘人员坐在驾驶位置不受遮挡的可视范围,对汽车视野的评价有:
1)评价前方上视野、风挡上边缘高度、遮阳板妨碍性、下视野、仪表罩与方向盘高度、雨刮片位置、前方水平视野、汽车前端确认性、A柱视野盲区、A柱底端死角、车外后视镜大小、内后视镜位置与大小、仪表的视认盲区、雨刷擦拭区域及雨刷刮片的突出感是否合适;
2)评价侧方上视野(A柱倾斜及门框高度)、下视野(腰线高度)及左右侧B柱视野盲区;
3)评价直后方上、下及水平视野;
4)右侧C/D柱视野盲区;
5)评价内外后视镜上下及水平视野;
6)高位制动灯及头枕视野阻碍;
7)外后视镜镜面的曲率、外后视镜位置及视认性是否合适;
8)外后视镜是否有视野盲区。
汽车感知质量问题的产生贯穿整个汽车设计制造过程,而汽车设计制造又是时间跨度相当长的工程。感知质量问题在设计制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有发生的可能,然而感知质量的评价又包含大量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无法使用一般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量化和跟踪,以上各因素都很大程度上困扰感知质量的提升。感知质量的控制和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重要的工作分别有客户需求信息收集、感知质量评审、发现提出需改进问题、问题的推动解决以及感知质量的验证。控制汽车感知质量问题应遵循“尽早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由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发展,在三维数据的阶段即可借助VR技术对零部件、整车进行感知质量的部分评价,在数模阶段即可解决在样件阶段才能发现的感知质量问题。
5、MakeReal3D EzStyle交互式数字样机评审工具

MakeReal3D EzStyle定位于“快捷的交互式数字样机协同评审工具”,在实现基本产品造型体验及评审的基础上,提供强大的VR交互和协同功能,便于用户快捷的完成汽车感知质量静态评价。其具备平台化、体验化和工程化的产品特点,能够帮助客户构建工业虚拟现实仿真应用基础环境,创新工业产品体验及验证方式,让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感知质量评估这个应用场景中生根落地。除此之外,北京朗迪锋科技有限公司强大的软件开发团队还可根据行业特点和客户需求定制开发相应的汽车感知质量评价体系,真正使评估准则与仿真工具结合,让感知质量评估工作并行化、流程化、标准化。从而帮助汽车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研发效率和降低研制成本。

A. 交互式产品造型设计
  • 照片级实时渲染
  • 高级材质与灯光系统
  • 全功能数字样机展示与体验
  • 早期及时的功能设计需求验收减少设计变更
  • 通过客户参与提高忠诚度
B.快速数字样机评审
MakeReal3D 可“在线导入”三维CAD设计文件,设计师、工艺师、客户、领导等角色可在交互式三维立体环境下对CAD数字样机进行评审、交流和沟通。
  • 快速设计确认
  • 丰富的数字样机评审工具
  • 设计方案选择和优化
  • 和供应商的协作持续、简单
  • “在线导入”多种三维CAD数据
  • 大模型高性能可视化
  • 减少变更管理的成本

C.  人机工程仿真

  • 专业人机工程分析工具
  •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 尽早发现人机工效方面的设计缺陷
  • 动作捕捉设备实时驱动虚拟人体
  • 实时人机工效体验与分析 
D. 多人协同与交互
  • 第一人称视角实时显示
  • 协同操作配合
  • 异地多人协同评审
  • 多人交互数据统一记录
  • 异构显示系统(CADWall与VR头盔)实时协同
在线客服